5月22日上午,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董维春教授受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委托,带领图书馆(文化遗产部)党总支书记朱世桂、 校友总会办公室主任张红生和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卢勇等相关人员,与原金陵大学农林科科长过探先嫡孙过伟先生一起,驱车沿宁杭公路-麒麟门大道-426县道-汤泉西路,到达江宁汤山街道孔山东南麓墓地,拜谒了我国现代农林学界的先驱者过探先先生。
今年是学校建校120周年,双甲岁月薪火相传,为了进一步发掘校史资源,缅怀先贤在近代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方面的丰功伟绩,经多方联络、沟通,学校与过探先嫡孙过伟先生取得联系,前往拜谒。过探先逝世时,江苏省在汤山林场划地为其建陵墓,蔡元培题挽辞,吴稚晖题墓志铭并手书碑文。
过探先墓曾两次被毁,几度重修,历经沧桑,尚需再次修葺。整个墓地目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青石“墓门”,是通往墓穴石板路的起点,青石上刻有“顕考过公 探先之墓”;墓志铭石碑,系由南京民国时期元老吴稚晖为过探先先生手书的;过探先先生墓穴,据介绍过探先夫人胡競英女士合葬于此。
(上图为过探先先生墓志铭石碑)
墓志铭碑额篆书“過先生探先之墓碑”,碑文为:
先生姓過氏,名探先,出江蘇無錫縣北鄉望族。當其少時,世界更大通,遠識之士,悟中國不能尚沿舊習,專為無用之學。故無錫名儒吾友胡先生兩人,首集其親故群子弟督促之,使研泰西有益人群之智。能成就而能探學奧有高名者,都十余人,先生其一也。先生為胡先生女侄競英女士之婿,夫婦皆以碩學聞當世。不幸前年女士仲兄胡博士明復中年遇險猝殞。昨年先生又以疾逝,年亦僅逾四十。兩人設竟其研討之所得,皆足為學術界加增新發明。故兩人之早謝,其損失關系世界全人類,非獨中國而已。先生治農學,初成業於美利堅之惠斯康辛及康奈爾兩大學。歸國教授於東南大學,及主任金陵大學之農科。一時公私所有農林事業爭倚恃。先生擘畫指導,得全國惟一之信仰者,亘十余年。而其他科學界亦共推先生主持重要組織。先生不惟學術為一時領袖,而性行尤超乎群倫。其詳自有傳狀,學史備書之。今全國學子議葬先生於湯山之教育林,永紀念其農學界之先哲。故於其下砭之碑,鐫記大端,并系之以詞曰:先生之學窮高極遠。衣我粒我,早夜黽勉。湯之陰手植有木,應勿伐而勿翦。
中華民國十有九年十月,武進吳敬恒撰文敬書并篆額。
过探先先生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发展我国近代农业教育事业之中,他从出掌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创全国农校之模范,到总理东南大学农科和金陵大学农林科,积极参与中国科学社和中华农学会的创建工作,并在开创江苏教育团公有林、建立植棉总场和开拓我国棉花育种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值得我们永记的我国近代农科教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下一步学校拟结合校庆系列工作,安排收集、整理、编研过探先先生在担任江苏第一农校校长、东南大学农科副主任和金陵大学农林科主任期间,为振兴中国农业和农业教育,尤其是大面积造林、植棉等方面所作贡献的文献资料,以传承南农精神,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服务。
附过探先的生平简介:
过探先(1886—1929),江苏无锡人,著名农业教育家、棉花育种家和造林事业的先驱者。191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第二次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在美留学期间,与任鸿隽、胡适、茅以升、邹秉文等共同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并编辑第一个近代学术刊物《科学》月刊,开中国科学组织之先河。1915年学成回国后,即被任命为江苏省立第一农校校长,1915年冬,他发起创设江苏省教育团公有林,与当时的金陵大学森林系教授陈嵘先生一起,选定江浦老山为公有林第一林场及江宁汤山为第二林场作为植林教学研究基地。1916年,过探先奉命筹备省立第一造林场,今之南京中山陵园即其一区。1917年初发起成立中华农学会。1919年应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之聘,主持棉花育种工作,遂辞去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校长职务,于南京洪武门外开辟植棉总场,输入新种,改良栽培,选出棉花新品种,被人们称为 “过字棉”,推动了我国现代植棉事业的发展。1921-1925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农科教授、农科副主任兼农艺系系主任和农业推广部主任。1925年起改任金陵大学农林科主任。过探先一度担任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主持学校工作。他也兼任过江苏农民银行总经理,教育部大学委员会委员、农矿部设计委员、江苏教育林委员、中山陵园设计委员、国府禁烟会委员、江苏农矿厅农林事业推广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社理事、中华农学会干事等。终因工作过分繁重,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于1929年3月23日遽然辞世,时年仅4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