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党和国家亲手培养起来的新中国土地科学专家,没有共产党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没有我的今天。知识是人民给的,理应用它来报效国家和人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忘记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努力建设好自己的祖国。”——王万茂
王万茂,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留苏缘定土管 学成扎根南农
王万茂于1937年出生于南京的一个工人家庭,在家中排行老大,有四个弟弟和四个妹妹。十四年抗战期间他生活在日本占领下的南京,过着亡国奴的生活,在防空洞外被日本狼狗追咬,在他的记忆中童年是苦难的。6岁时王万茂读小学,解放以后,他进入南京市二初中(虹桥处)和南京市第二中学(中央门处)学习。初中毕业时,为了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报考了南京测绘学校,因成绩欠佳而未被录取。这一事件促使他在高中阶段刻苦学习,17岁高中毕业时,恰逢国家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留苏预备生,经过繁杂和严格的政治审查、身体健康状况检查、文化课考试,最终被录取,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随后,王万茂来到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从1956年起,王万茂就和土地规划(整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北京经过一年的俄语学习和再一轮严格的考核,本打算报名医学专业的王万茂被国家派往苏联专攻当时在我国尚属空白的土地整理科学(后改为土地规划科学)。他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前门车站为留苏学生送行的场景,刘少奇副主席叮嘱留学生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人人都是5分”, 这一要求不仅伴随着他五年的留苏学习时光,而且令他终生难忘,践行了一辈子。
1956年摄于苏联哈尔科夫
王万茂属于中国第三批向苏联派出专攻土地整理工程专业的留学生,苏联大学严谨的教学计划、任课教师高超的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认真负责的教风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如饥似渴汲取知识,出色地完成了学业,获得“土地整理工程师”称号和“咖啡色”(优秀学生)毕业证书。
1960年摄于苏联哈尔科夫农业大学,图为土地规划工程专业三班同学合影,第二排左一为王万茂教授
成回国后,王万茂如愿以偿被分配到南京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农经系于1960年设置“土地规划”专业,教研室一共有13位老师。在分配教学任务时,王万茂主动承担教学难度较大的“测量学”教学任务。1963年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土地规划专业被撤销,学生转为农业经济专业,大部分专业教师被分流到江苏省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室工作。此时,国家计划委员会专家局向南农发来调令,调他去上海市政府发展局从事土地规划技术工作,在南通县完成作物布局调查的王万茂回校后得知调令,面对更优厚的选择,他毅然表态,自愿留校任职。最后,教研组只留下了王万茂1人,南农的土地管理专业和学科保留了一颗种子,只待阳光雨露,就茁壮成长成参天大树。
专业教育勤恳 学科建设艰辛
王万茂1983年晋升全国第一位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副教授,并在全国第一个招收土地规划与管理方向的硕士生,1989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成为全国第一位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导师,1992年参与创办全国第一所土地管理学院,1993年主持创设全国第一个土地资源管理(当时称为“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专业博士点。但是在专业与学科发展的征途上,单枪匹马的他势单力薄,深感力不从心,十分艰辛。
1996年摄于南京农业大学,图为王万茂教授进行教学观摩
土地规划专业设置的缘起是苏联专家在东北援建国营友谊农场,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设置土地规划专业的院校有东北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华中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后,华中农学院于1979年、东北农学院稍后即恢复了土地规划专业,中国人民大学也设置了土地管理专业。1979年南京农学院从扬州迁回南京后,向农业部申请恢复土地规划专业,可得到的回复是“不具备办学条件,暂缓恢复”。王万茂为此积极奔走、殚精竭虑。1983年他评聘为副教授,具有资格招收硕士研究生,于是当年在农业经济学科点上招收土地管理硕士研究生,为此,甚至放弃赴苏联进修的机会。王万茂庆幸地说“正在这节骨眼上,如果我去苏联的话,研究生就招不起来了,两年以后回来还是空白,还是赶不上人家,人家本科办完了,然后就硕士点、博士点,这是常规的路子。”南农本科没有办成,但是抢先招了研究生,从1983年至1988年,连续五届研究生出来了,此时兄弟院校同行们尚停留在本科生的教学。直到1987年,华中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才增设‘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硕士点。
1988年王万茂赴苏联莫斯科土地整理工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一年后从莫斯科返校,已经是1989年5月,他记得那一天正在等待刘大钧校长的接见,只听见室内传来刘校长和研究生处鲍世问处长谈话:“让王万茂教授同时申报博士点和博士生导师资格”。当时学位学科目录上有“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博士学科,国内尚无此学科博士点。王万茂立即着手申报有关事宜,当时博士点和博士生导师资格的评审权均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每四年评审一次,可想而知其难度!被剃光头的院校不为鲜见。在1990年,王万茂申请博士导师资格获得了通过,但是博士点暂缓,他可以在相邻博士学科点(农业经济管理)招收博士研究生,1992年,他招收了第一届博士研究生。1993年5月29日,博士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于是,南京农业大学设置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博士点,王万茂成为全国第一也是唯一一位博士生导师,这个局面一直维持了八年之久,使南农赢得学科发展领跑的八年大好时光,直到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增设第二个该学科博士点。教育部特聘教授黄贤金教授、严金明教授都是在这“黄金八年”培养出来的。
2006年摄于南京农业大学,图为王万茂(前排中)教授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由于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在时任宣传部部长费士良、以及王万茂和土地管理部门等多方倡议下,1992年,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省土地管理局合作办学,成立了我国第一所土地管理学院。学院采用开门办学模式,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专业证书班、研讨班,为培养江苏省乃至全国土地管理系统专业人才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历史性贡献。另一方面,在校内招收“土地规划与利用”和“土地管理”专业本科生,进入正式培养本科生的学校行列。土地管理学院的成立也进一步凝聚了学科方向,在王万茂(规划地籍)、沈守愚(土地法学)、刘书楷(土地经济学)三大教授的支撑下,南农土管学科蓬勃发展。王万茂始终认为,全国第一所土地管理学院,这本身是南农的亮点、闪光点、是无形资产,具有学科引领的作用和意义,他对南农土地管理学院的未来寄予厚望,他乐观地说:“我觉得南农现在要把土管学院振作起来,应该查漏补缺,把短板尽快补起来,团队尽快建立起来。”
1995年摄于南京,图为王万茂教授在培训班上讲学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中国土地科学建设之初,直至2008年,历经28年,王万茂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征途之艰辛,同时,为此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参与创立了中国土地学会,后来升级为国家一级学会,参与创办《中国土地科学》学术性刊物,于1998年向有关部门提交将土地科学设置为一级学科的建议报告,于1999年受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的委托撰写“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20405)”的简介,担任组织《土地科学丛书》的撰写工作并于2006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填补了土地科学学术专著的缺失。
2012年摄于南京农业大学,前排右七为王万茂教授
治学孜孜不倦 育人因材施教
王万茂被誉为土地学界的宗师级人物,足见其在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长期从事土地规划学、乡镇规划、地籍学、土地管理学和土地生态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主编10多本教材,出版专著3本、译著2本,发表论文108篇,先后获农业部、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以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值得称道的是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适用的主要教材都是他编的,一生中最为满意的一项成果是《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材,从1983年开始主编至今历时30多年之久,目前正着手修订第九版。
学无止境,究学务竟。王万茂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担忧辜负党和国家的培养而无所成就,多年来养成勤奋学习和严谨治学的习惯,即便2008年退休依然耕耘不辍。“做学问是要坐冷板凳的,要耐得住寂寞”,关于治学方法,王万茂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勤”和“恒”两字。所谓勤,就是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时勤于摘记,注重平日积累知识和资料;不懂的知识,勤于请教,不耻下问;勤于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注重理论研究,更要加强应用研究。所谓恒,就是持之以恒,认准的研究方向,就要克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坚持研究到底,切不可朝三暮四,人云亦云,不要听命于外界环境的驾驭。他说:“我这个人一是做官没兴趣,一是经商没兴趣,只会做一个教书匠。”
在六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王万茂为我国土地管理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桃李芬芳茂万丛。在对研究生培养方面,他指导有博士生38名,硕士生35名,他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并形象地将这种培养方式称为“私人订制”。他把培养的学生区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府工作人员,一类是学者,一类是企业主。因为土地问题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很多学科门类都跟土地有交叉,形成相应的交叉学科,所以在研究生入学时,他先了解学生的学科背景,再结合他的学科领域,帮助学生选定研究方向,进行交叉研究。除此之外,王万茂对于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要求严格,一篇论文他起码要大改三次,小改更是改到标点符号的程度。他坚信“严师出高徒”,严格要求才是对学生真正负责。
1996年摄于南京农业大学,图为王万茂教授(左三)指导研究生
回首人生,王万茂感慨命中注定,当初报考南京测绘学校没考上,高中时曾饰演话剧《曙光照耀着莫斯科》中一位名叫焦马的农学家,后来竟去苏联一所农业大学学习与测绘有关的专业,回国后被分配到南京农学院。除了三年在非洲担任援非专家和高访苏联一年,其余的时光基本上都在南农度过,从青葱岁月到白发染鬓,他倾注了一生的热情和心血在南农土地管理专业和学科之上。王万茂教授所表达出的对家国的责任担当、崇尚学术的情怀、孜孜以求的态度、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诲人不倦的人师品质,实为我们所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