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祖灼先生出生于1922年,江苏南京人。曾任南京农学院教务处处长、副院长,南京农业大学顾问兼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南农分院院长,江苏省农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辞海》编委兼分科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生物学卷》副主编兼分支学科主编,《农业大辞典》副主编等。在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科研,多个辞书的编写,以及高等农业教育管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坎坷求学,实业救国梦
夏祖灼先生是南京人,年少读书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可是“皇亲国戚”般的待遇:小学的校长是他的姑妈,待他特别好,五岁上的小学,十岁就小学毕业了。到了初中(即现在的南京一中),校长又是他的姨夫,虽然年龄小学习有点困难,但他一直比较努力,学习成绩还算不错。中学时期,父亲骤然离世,家庭失去了顶梁柱,生活虽立刻变得艰难些,但在亲戚接济下,仍还过得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同家人辗转来到四川,开始在国立二中临时中学学习,虽然这时仍处抗战困难时期,学习环境较差,但同学们都想着将来为祖国为社会做一份贡献,所以都很刻苦学习,最后,他的高考成绩很好,考上了当时非常著名的国立中央大学。
谈到他为何选择学习畜牧专业,他很淡然地说:小时候,在中大当心理学教授的父亲曾告诉他,长大以后一定要学理工农医类实科,实业可以救国,学农可以兴邦,受其影响,他从小就有“实业救国”的理想。由于当时家里已经有学园艺、农经的两个舅舅,所以他毅然选择了学习畜牧,想着今后如果国民党不行了,自己家族还可以开办一个农场,不仅可以自食其力养家糊口,还可以帮助很多贫困农民。
几经辗转、最终回校任教
1943年大学毕业时,国家仍处抗战困难时期,夏先生虽有一腔报国梦,但现实确很残酷,没有他合适的工作可做,只好先去成都的一所中学做了一年的生物老师,后又到南川的一个国营耕牛繁殖场工作。当时的南川耕牛繁殖场很偏僻,离县城很远,该场虽然花了国家不少钱,但也没办多少事,一心想干点实事的夏先生又一次毅然辞职,来到上海的一个奶牛场工作。据夏先生讲,那时,上海市好一点的奶牛场都是外国人办的,他工作的那个奶牛场就是当时上海最好的一个奶牛场,原先是英国人办的,抗战时期被日本人霸占,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政府接收,夏先生到该奶牛场主要从事奶品质量检验工作。
1946年,中央大学迁回南京后,农学院知名教授汪德章先生开设的奶牛学及乳品加工课程需要一个实际从事过奶品加工的助教,所以夏先生就被召回学校,正式成为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一名教师,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学校。
执着信念,英勇护校
回首峥嵘岁月,夏先生还有一个响亮的称号:地下党!1947年夏先生回到南京,回来之后,他很快参加了一个学习小组,一共六七个人,这个小组属于党的外围组织。他们有意识地聊解放区的情况,定期地学习。另外就是以这个组织为核心推动中央大学改组助教会,同时也推动教授会作了相应变动。
当问起夏先生是如何加入共产党的,他很谦虚地说:“我是与我的入党介绍人,先共同参加了一个学习小组,到一定时间后,他问我愿不愿意入党。我当然是愿意的,因为我已经读了一些有关社会主义的书,思想有了进步,于是便写了一份材料给我的入党介绍人,过些时候他通知我说上级批准了我的入党申请”。就这样,夏先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人。夏先生入党时南京还没有解放,那个年代加入共产党,就意味着把身家性命都交了出去,随时要改名换姓,甚至有为革命牺牲的危险,这些夏先生很明白,但他仍毅然决然加入了组织。
1947年,中央大学是学生民主运动中心之一,而国民党将学校迁往台湾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身为地下党的夏先生与其他几位进步老师经常在一起开会,为避开国民党的关注,他们经常在晚上活动。后来,农学院的教授以全院教师的名义,在杂志上发表了一个声明,表明不搬迁。之后,学校的几个领导(包括校长),自己跑掉了。为了不发生异常情况,在共产党组织的支持下,学校师生们自发地组织了护校队,最终不仅没有使学校迁往台湾,中央大学也几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这件事情上,夏先生和其他的共产党员可谓是立了大功。
南农前身坎坷多舛,经历1952年并校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强行下放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农学院。文革后,南农教师要复校,省市相关领导不同意,但夏先生和其他南农的老师们当然是积极支持复校的。领导找他们谈话,要他们做工作,并且说“江苏只需要一个农学院”。然而南农的老师们态度非常坚决,齐心协力,组织了二、三十个人去北京,集体上访。直到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复校终于有了转机,中央同意了南农复校的请求。
1979年,南农总算是回到了南京。夏先生说:当他们爬上南农的教学主楼一眼望去时,到处都是荒地,残垣断壁,荒凉极了。但是学校回来了,根在这,心里就高兴,就充满希望。
刚回南京的时候,学校的气氛是非常好的,尽管困难很多,大家都很团结。本来或许还有些内部矛盾,那时候大家都不计较了,一起为崛起而努力。刚开始半年学校没有上课,因为教室、学校都是乱七八糟的,夏先生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学校建设上,后来的几年一直都是忙于学校的建设,因而没有具体从事业务工作。直到83年底84年初,那时夏先生年龄已经超过60岁了,当时系里一个老教授去世,系里缺人,夏先生又重新回到系里开始了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现在的南农,有211的头衔、6个ESI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2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正走在努力建设全球500强大学的光辉道路上…… 南农取得的这些成绩,和老先生们的付出不无关系。
胸怀坦荡,无私奉献
夏先生在学校的工作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务管理上,从1954年正式调到教务处开始,除了文革的那几年,一直到退休。那时候,定课表,排课程,编订教材,前后大大小小的事夏老师都要审核、查阅、研究。后来各大高校兴起一个“双肩挑,”强调要懂业务的人来搞行政,夏先生又挑起两个重任来。文革中,他一共被审查四年半,其中三年半处于隔离状态,不允许与妻子、孩子来往,家里的老母亲由于是知识分子,也被审查了。关押三年半,他只勤恳劳作,其他什么都不过问。军宣队过来审查,但在无污点的夏先生身上什么也查不出来,三年半中,竟很少被批斗过。因为他为人太过谦逊温和,甚至后来关在集体看守所时,跟看管他的五六个人都处的很好。直到学校下放扬州,夏先生被调去江苏省招生办负责工农兵学员招生工作,这才完全恢复自由。
在历经重重阻挠复校后,恰逢康奈尔大学有一个代表团访华,得知南农复校的消息,一个副校长专程来到南农来,就是由夏先生接待的。后来夏先生作为南农与康奈尔的联络人,跟随农业部组织的代表团两次去美国,与他们签订了合作协议,从而恢复了我校与康奈尔大学的学术交流,夏先生对推动南农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亦起很大促进作用。
夏先生今年已经96岁高龄了,将他过去的功绩作砖瓦,一块块堆叠,能砌成一座令人敬仰的精神之塔。即便是在晚年,他也毫不吝啬自己的能力,力所能及的奉献。65岁时,他承诺农业出版社,与樊庆笙院长一起编写《大百科全书·农学卷》。编完大百科,又开始编写《辞海》(农业部分),以及《农业大辞典》,一直编到1998年。直到近几年,遇上《农业大辞典》审稿,九十多岁夏老师还会出席会议。
夏先生夫妇育有一儿一女,当问及儿女的工作,他坦言:“没有将儿女放在学校工作。”这着实又让访谈人员吃了一惊,夏先生这样德高望重,将孩子放在学校工作岂不是轻而易举?他只说:“如果放在学校里,他们的态度或者我的态度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所以还是尽量避免这样的事。”这正是夏先生令人敬佩之处!
两袖清风,鞠躬尽瘁,这正是我们身边的老共产党员夏祖灼先生一生的写照。为了党和学校的发展无私奉献,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记起,他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