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人生耕耘不辍,桃李芳菲乐育英才-校史馆
口述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 口述历史 > 正文

昆虫人生耕耘不辍,桃李芳菲乐育英才

作者:李群 来源: 日期:2021-03-01 点击数:

王荫长,1934年12月出生于浙江萧山。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江苏省昆虫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1991年至1995年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研究病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分别获国家与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一等奖。发表昆虫超微结构及生理毒理方面论文60多篇,编写和制作的有关教材、幻灯片和组织切片等成果曾获江苏省优秀教学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光荣退休。

    坎坷求学入南农

在王荫长幼年时,日寇入侵萧山,家乡沦陷,兄随父征。然而即便窗外硝烟弥漫,战乱频仍,王家人的心中始终有一张书桌静守一方,不为所动。他的求学过程异常曲折艰辛。小学先后辗转于多个学校,初中辍学一年后进入杭州农校学习,1953年就读于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进校之后专业思想稳定,成绩优异,毕业后顺利留校。

青年时期的王荫长

岁月动荡心不改

1957年10月下旬,王荫长被分配到兴化县朱家庄生产队下乡锻炼。由于当时欠缺化工方面的专业人才,在一次土农药制造试验中,王荫长因不慎吸入尼古丁中毒昏倒,幸亏被及时拉离现场,才逐渐恢复知觉。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学校也大办工厂,进行农药生产。前期均已寻找土农药未果而失败,王荫长决定转变研究方式。他通过实验总结了土法生产1605的方法,并发表了相关论文。1962年,王荫长在高邮蹲点扶贫时,率先提出用“六六六”粉拌土,解决了“地蛆”问题,有关材料也写进了相关书籍。后这一方法在全国统一要求下停止使用。几年之后,文化大革命风暴来袭,清理阶级队伍时,王荫长又被送进了“牛棚”。但即使岁月艰苦动荡,王荫长仍然坚持走科学之路,不忘初心。

1957年植保系全体毕业生与老师合影

滋兰树蕙育英才

1972年,根据农业部要求,全国测报训练班落户南京农学院,王荫长主要负责病虫害方面的测报和教学。1975年,学校举办了全国植物检验训练班,由王荫长和杨志胜老师管理教学,后来他又参加了“西藏班”的教学,带领学生到南京和淮阴学习相关知识,以适应去西藏做工作的需要。复校以后,王荫长还与尤子平等教授开办了全国昆虫生理学师资训练班。后来,他与其他老师合作翻译的《昆虫生理学》也顺利出版,广受欢迎。

王荫长教授(左五)为研究生讲昆虫超微形态学

唯实求真做科研

1983年,王荫长组织了一个全国研究小地老虎迁飞的协作网,进行迁飞的生理机制研究,获得了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世纪初,因王荫长等人掌握难得的科研数据,日本专家永田多次联系王荫长并受邀来我国开展国际合作,与南农合作研究稻飞虱的抗药性,搞清了稻飞虱远距离迁飞与抗药性的关系。“八五”期间,王荫长主持抗药性研究,研究成果在1994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于1995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荫长教授(左二)指导全国昆虫生理学师资训练班学员测定昆虫呼吸实验

提掖后学为人梯

改革开放以后,学校百废待兴,教师队伍出现严重的断层。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王荫长“奉命于危难之间”,积极充当“桥梁”作用。 他把出国进修学习的机会让给年轻有为的韩召军,后期韩召军回国后又积极推荐他为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他希望学科“工作能薪火传承,教材能与时俱进”。正是因此,该学科的科学结构才日益合理,也使得南农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更加稳健。

邀请韩召军教授(左二)和日本永田教授(左一)考察安庆水稻田飞虱情况

笔耕不辍享晚年

昆虫事业寄托着王荫长对科研的独特情怀以及对祖国的深深热爱。1999年退休后,他不惧青灯黄卷的寂寞,仍然乐此不疲地为中国昆虫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他定期为一些期刊供稿,进行昆虫学知识科普。多年以来辛勤收集的邮票也多次参加省市、全国和亚洲邮展。其后他编写并出版了《邮票图说昆虫世界》《蜜蜂邮花》等书籍。直至现在,他仍笔耕不辍,继续为自己热爱的工作发光发热。

昆虫事业如今灯火璀璨,一定有一盏属于先生。或许他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却也照亮了思想,照亮了发展前路上的幽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王荫长教授退休后编写的部分科普书籍


地址:中国南京卫岗1号    邮编:210095

E-mail:xiaoshiguan@njau.edu.cn

Copyright   © 2014 南京农业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55736号-3

浏览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