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周-校史馆
人物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 人物故事 > 正文

草原传奇

-- 走近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

作者:李冰 来源:校报 日期:2021-01-07 点击数:

任继周(1924- ),山东平原人。草业科学专家,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畜牧系。自1950年起,一直在甘肃农业大学和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先后担任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草原系系主任,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创建人、第一任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聪慧博学少年立志科学救国

1924年,任继周出生在山东平原县。父亲任箫亭喜爱读书,生性耿直,母亲朱国芳善良、勤俭、严格且十分重视孩子们的文化教育。哥哥任继愈,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佛学家、历史学家。任继周曾与哥哥相约不入军政两界,“家兄继愈是我非常敬重的人,他对我的影响极大。从教发音识字到支持鼓励我求学,我的生活里处处都有他的影子。我选择所从事的专业也受他影响,他对于我是‘亦兄亦父,亦师亦友’。”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任继周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适逢抗战,少年任继周跟随家人颠沛流离、辗转大半个中国来到四川,继续求学,先就读于四川江津国立九中,后在任继愈的支持下转入著名的重庆南开中学。有了哥哥的资助和鼓励,任继周刻苦读书,高中没毕业就以同等学力考上大学。

残酷的战争带给中国人民苦难的生活,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可任继周却能做到不为外界所干扰,静心读书,把自己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初中时,他曾将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全部看完。七十多年后,任继周回忆道:“初中的时候,我在国立九中,是个难民学校,收容沦陷区来的人。那有个池塘,池塘的西侧三间房子是图书馆,我那时候好奇,什么书都看,先是做完了图书馆里的数学、英语习题集、《代数难题三百解》等,然后读四书五经。”

在长身体的年纪里却总是吃不饱,让年少的任继周体弱多病。他发现,身边青少年大多如此。“与西方相比,我觉得我们的食物还是以填饱肚子为主,摄入的动物性食品太少。”从那时起,任继周便暗下决心,决定报考畜牧专业,通过努力改变国人的膳食结构,让国人有肉吃、有奶喝,身体更加强壮。1943年,他如愿考入还在重庆的中央大学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首往事,“我对我的专业一直很满意的,不管外面多少诱惑,我都没动摇过,我觉得我选对了。”

青年追随良师西北艰苦创业

1948年,经老师王栋教授的推荐,大学毕业的任继周接受我国著名兽医学家、时任国立兽医学院(兰州)院长的盛彤笙教授邀请,继续留在中央大学,跟随王栋教授进修牧草学两年,然后来到国立兽医学院(现甘肃农业大学)任教并作草科研究。

回忆恩师,任继周说:“我老师王栋先生很好。当时,四处打炮……乱七八糟,国民党动员中大迁校,学生组织护校、游行,不但人不走,东西也不能拿!王栋先生呢,思想很稳定,反正我也不去台湾,天天办公室、家里,办公室、家里,写他的书,好像没什么事儿一样,非常安静。我来兰州的时候,老师送我一幅对联,上一联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下一联是: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他的笔记都是毛笔写的,非常工整。他跟我说,做学问是在‘笔耕’,古时候叫‘笔耕’,真是在‘耕田’啊,辛苦,你得一笔一划地写。”

在中央大学进修期间,任继周曾写信给盛彤笙:“生在中大进修事,已蒙兽医学院方面正式允准,欣幸殊深,中大方面,罗师(罗清生)及栋师(王栋)均面允帮助,住处、进修工具及图书已算确无问题。于此,生愿郑重申明,于明年进修期满后,保证赴兰,绝对秉承吾师指示,于进修期间不兼做研究生或兼营任何副业,专心攻读牧草及有关科学,以期确有进益,以报吾师厚望于万一。”

任继周说到做到,1950年5月在进修期满后,他携中央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在联合国救济总署当翻译的妻子李慧敏及全家,一路颠簸,从南京来到兰州。从此,任继周扎根草原,他的心再也没有离开过草原。“当时真是一股脑儿就来了,也没考虑什么户口啊,以后怎么办啊。你想,现在东西部的差距很大啊,那时候更大了。所以我佩服盛先生这一点,你说东西部差距大,人家办好个学校,在这办得全国出名。在这么大差距下、这么糟糕的地方,他都能办得那么好。在人哪!盛先生对人才的尊重是难得的。我(当时)就一小毛头,是他的学生,在我来了之后,他在饭馆请我吃饭;我住的房子,他来看,窗户纸糊好了没有,油上桐油了没有,那窗户纸不油上桐油,一下雨就得破了;那时候没自来水,水缸里的水打满了没有,引火的柴火有了没有。盛先生对任何他认为是可造之材的人,他真是尊重。”

从教、科研近七十载: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

1950年5月,任继周来到了已经更名为西北兽医学院的原国立兽医学院。到校后,盛彤笙校长不仅生活上关怀备至,而且专门为他安排了一个16平方米的牧草研究室。当时简陋的实验室和艰苦的环境没有让任继周有任何芥蒂,相反,因为大西北有着丰富的草原资源,让他兴奋不已。一到兰州,他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去,这一干,便再也没有停止下来。回想当年,“就这一间牧草研究室,里头什么也没有,一个实验台,还是单面的,到西北以后,盛先生就组织我出去调查,参加了甘肃调查团,我一看这甘肃草原的状况,我太兴奋了,(这就是)大的实验室!大的图书馆!甘肃省什么特点啊?从很暖的白龙江流域,就是长江流域一直到西北,到常年积雪的雪山。从南到北,一条线啊,一千五百多公里,是等于草原带的取样。你把这个弄清楚,就是很大的进步。别人到西北来不安心,我非常安心,我说这太好了。因为这个启发,我搞出了这个草原分类法。”任继周创立草原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这个形成于1959至1960年前后、1973年提出来并被成功地应用于我国主要牧业省(区)的草原分类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公认的两大草原分类体系之一。并且,这个草原分类体系比国外同行早八年,是学术界公认的世界六大草原分类体系之一。

1950年6月,任继周到达兰州的第二个月,便开始参加全国性的草原调查,通过一年多的考察,他的足迹遍及甘肃和西北地区,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1951年的夏天,王栋先生从南京来到兰州讲学,以西北畜牧部的名义,组织草原调查团,亲自带队,任继周为助手,率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此时的西北兽医学院更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师生30余人,对被称为“丝路绿宝石”的河西走廊大马营、皇城滩草原进行专业调查,找出畜牧业生产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1954年,任继周执笔的《皇城滩、大马营草原调查报告》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草原调查专著。同时,这两年的草原调查经历,让他对甘肃草原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今后提出草原类型等学术理论奠定了基础。

谈及最初来兰州以及做草原调查,“我的实验室,虽然就是一间房子,什么设备都没有。要按现在的眼光看,这不像个实验室,就是一张办公桌,有个台灯,但是没电,每天晚上老工人提着油壶子,就给你加煤油。”任继周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煤油灯的样子。这时,我们才明白,他的一张广为流传的台灯下伏案的照片里展现的,其实是没有电的台灯。艰苦中,任继周是那样的乐观,那样的沉浸在科研的快乐中。“我是一直生活在探索的满足中,我天天觉着充实,研究东西,没有垂头丧气过,那时候兰州没有一条柏油路。”“我跑(调查)的时间挺长的,反正在家的时间很短。”“我做草原调查的时候,非常有趣,没有坐过这种有棚子的这种车,都是卡车,卡车拉货的,底下是货,上面是人,有的时候真正的客车也是卡车,人和行李一样,挤得死死的,一般都是坐拉货车,拉羊毛的啊,拉什么的。有一次,海拔一千五百米,很快下行车,拉羊毛的车里面装着汽油桶,那时候没有加油站,车都得自带油,一下子一个刹车它就失火了。好在那车没着,我那时候比较沉着,我坐在车上,没动,这一关这就过去了。”“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怕。不过当时不感觉害怕,没有害怕过。我觉得我不大受外面事情影响,自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有个特点,我的工作都是我自己看着做的,没有上头给你布置这个你才做,没有。”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怀着恩师的嘱托和自己崇高的理想,任继周埋头苦干,教学、科研两不误,仿佛是为草业而生,艰辛备尝,乐此不疲。1955年,他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草地改良的研究。这里海拔3000多米,是高寒地区,建站时仅有两顶帐篷,睡的地铺,有时为了不让试验用蒸馏水结冰,每天晚上抱着蒸馏水瓶睡觉,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建站初期的4-5年中,任继周每周前三天在学校教课,后四天去天祝草原站,进行高山草原定位研究。“当时搞这个试验站,没有编制没有经费,人家说我是‘黑站’。”外出记录观测数据等科研活动时,没有落脚点,师生自带帐篷,风餐露宿。

直到1978年,他的工作和成果引起高层的关注,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宋平同志1978年7月来这个试验站考察,之后,这个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站才不“黑”,有了正式的编制及经费,火车在此有了停靠站,师生们再不用下了火车还要徒步走上十几公里。而这,距离草原站建站的时间点已经过去了23年。在这23年里,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样混乱的情况下,任继周也一如既往地搞自己的研究,无论别人如何批判他,他都没有放弃对科研的那份执着、那份热爱。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的业务当然受了很大损失。但是跟别人比,没有那么垮掉,为什么呢?我稍微走得超前了一点。你比如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就把我的学生啊,弄到草原上去了,草原站,那厉害,还有比那更苦的吗,草原站是全国第一个,没有人搞这个,海拔三千米!到那里搞调查研究啊、搞课程的讲授,那个地方除了基础课不讲以外,数理化、英语啊,这些不讲,操作的课全讲。(学校的)实验室不能工作了,就都搬那儿(草原站)去了。”就是这个有着23年“黑”历史的天祝草原站,自它建立以来,师生们在这里进行了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和科研。一批批牧草学研究生在这里完成论文,以草原站为基地,任继周创立了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的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和学生胡自治创设草原分类检索图,在国际上被称为“任胡氏检索图”;提出草原季节畜牧业理论。同时,我国的第一个草原系成立、第一个草原学博士点诞生,任继周成为我国第一位草原学博士生导师。

1978年,任继周被评为甘肃省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被选为全国科学大会代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提出的评定草原生产性能的指标体系——畜产品单位指标体系,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技术,使我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他建立了西南熔岩地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体系,被《人民日报》称为“灼圃模式”等等。他的学术思想总是超前别人,经过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任继周把草原学提升为草业科学。

“文革”一结束,任继周创办了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研究所办后很有起色,全所上下一条心,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时,全国约1250个研究所评估,草原所位列第十四,单是农科院研究所就四十多个,出人意料。第二个五年评估中,研究所的名次又进一步上升,排在了第九。这一下子,任继周就感觉到这个社会回归了科学天地。只要埋头做工作,就会有成果,他信心倍增。之后,草原研究所发展迅速:1981年至1990年,先后创办并主编了《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现名《草原与草坪》)、《草业科学》、《草业学报》,后两种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和国际CABI源刊,分别为畜牧兽医类期刊第一和第二名。2001年5月,研究所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生态研究所牌子。2002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整体并入兰州大学,并在保持原有建制的基础上,成立了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任继周任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这是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中的首家草业学院。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后,任继周多年的研究成果得以集中整理,通过兰大这个平台,任继周获得了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他本人、科研团队成员及学生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成果奖,实现了双赢。2014年,任继周院士在兰州大学创全国先河,开设《农业系统发展史》与《农业伦理学》课程,并邀请全国相关著名专家共同授课,取得显著成果与较大影响。

自1950年执教以来,任继周始终未脱离草业科学的教学工作。从1953年开始培养研究生到如今,他已培养出硕士40名,博士18名,学生中有多人成为国内外的学术和产业骨干。我国第二位草业科学的院士南志标教授跟随任继周学习工作多年,老师在他的印象中是:“他很勤奋,对事业很执着。他从来不放弃他的理想、他的目标,无论什么环境,是顺、还是逆,他从来都不放松。”在被问及最希望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时,任继周说:“能够有创新的学生,能够自己知道自己前途,自己该干什么事,有目标,一步步走的。”

后 记

被誉为“草业袁隆平”“绿色守护神”的任继周一生都在为自己年少时的那个改善国民膳食结构的理想而努力着,从未改变初衷,甘愿坐冷板凳,甘愿做铺路石。2016年10月,他在兰州的家中接受了来自母校及亲友等晚辈们的访谈。谈及母校南京农业大学及母校莘莘学子,任继周说:“南农是国家历史悠久、前途光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农业科学重镇。我也算是南农的毕业生,南农的年轻学子,如果发挥独创精神、创新精神,会做出突出成绩。”

源自校报第877期

地址:中国南京卫岗1号    邮编:210095

E-mail:xiaoshiguan@njau.edu.cn

Copyright   © 2014 南京农业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55736号-3

浏览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