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拾禄(1897-1979),浙江义乌人,稻作学家。1934-1936年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历任全国稻麦改进所技正,全国稻米检验监理处副处长,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农林厅厅长。周拾禄是我国最早进行水稻科学育种的农学家之一。
促成湘米销粤 1933年周拾禄回国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1936年,全国稻麦改进所成立,他被任命为技正。其间,不仅主持水稻改良工作,还促成湘米销粤。他经过调查发现湘米品质良莠不一,建议实业部取缔劣米入粤。在湖、粤两省通力合作下,大量湘米运销至广东,结果既没有发生越泰华侨生计困难问题,也未闻湘米不适合广东需要。
开创品种鉴定 1921年,周拾禄负责稻作改良的田间实际工作。经五年试验,培育出“改良江宁洋籼”与“改良东莞白”两个优良纯系。这是我国运用近代育种技术育成的第一代水稻良种。在此期间,周拾禄首次将洛夫纯系育种法应用到我国稻作育种中,这是洛夫纯系育种法在我国被首次采用,并对我国以后的稻作育种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拾禄对水稻地方品种检定工作有开创之功,为近代水稻品种改良作出重要贡献。水稻品种检定是1935年他在全国稻麦改进所任技正时制定的一项整理地方品种的办法,是针对水稻生产中品种优劣混杂,采用最快的办法选优去劣,短期内提高水稻生产水平的一项措施。该项工作前后进行了7年时间,对中国水稻品种的收集、整理和利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著名的中籼品种“帽子头”、“中农4号”就是通过地方品种鉴定选育出来的。这项工作的要点见周拾禄在《正大农学丛刊》第一卷第二期发表的《水稻品种检定之目的与方法》一文。
粳稻起源新假说 周拾禄从植物学、考古学、史学和地学等方面经过研究考证,对粳稻的起源得出如下结论:粳稻起源于中国;中国的江淮平原即巢湖流域到太湖流域的淮河、长江下游地区的稆稻、浮稻是原始类型的粳稻。它具长芒、褐壳或黑壳、容易落粒、米质不佳等特点,后经驯化成为栽培粳稻,他提出粳稻起源新假说受到了学术界重视。
一身正气刚直不阿 周拾禄热爱农业教育,一心想把农学院办好。曾写文《梦游新学府》表达其办学的美好前景。他特意聘请一批知名教授到学校任教,以提高教学质量。他对学生的教育,除通过讲课传授专业知识外,还组织学生开展“农学会”活动,培养学生从事社会实践的能力。
他支持学生的爱国活动,实事求是,不屈服于压力,不诬陷好人,可谓大义凛然,一身正气。公私分明,决不含糊。他的道德风范可用八个字概括,即“正直、宽厚、清廉、明理。”
周拾禄的一生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和科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源自校报第8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