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钧镒-校史馆
人物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 人物故事 > 正文

“大豆院士”盖钧镒:捧紧中国人喝豆浆的碗

作者:王拓 张宣 来源:校报 日期:2021-01-07 点击数:

搜集、整理大豆种质资源2.5万余份,主持参与育成了20多个大豆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推广种植5000多万亩,实现产业化……今年82岁的盖钧镒,还时常下到田间地头。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豆遗传育种学家,他将一个甲子的岁月献给了我国的大豆事业,为的就是“让老百姓吃着中国豆子打出的豆浆、磨出的豆腐”。

立志报国为民研究中国人自己的大豆种质资源库

1953年,盖钧镒高中毕业上大学,想学理科的他机缘巧合,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在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在高中时,我就立志长大要当科学家,通过科学来强国,为国家作出贡献。”他回忆道。

这里,他幸运地遇到一批优秀农学家,听了育种课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南京农学院聚集了一大批农学方面的专家,名师荟萃,师资雄厚。这些老师都曾留学国外,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回国支援新中国的建设。

盖钧镒师从著名的大豆遗传和试验统计学家马育华教授。当年,马教授在南京农学院重新建立了大豆育种计划,开展了江淮下游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研究、大豆新品种选育和大豆数量性状遗传研究,也将盖钧镒引进了大豆科学的大门,使他逐渐对大豆遗传育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世纪60年代初,盖钧镒参加育成并推广大豆新品种南农493-1等。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他育成的南农1138-2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获得成功。

“很幸运,赶上了好时候。”盖钧镒说。1980年,他又迎来人生的转折点。南京农业大学推荐去考首批国家公派出国访问学者,赴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担任客座助教。在美国两年半的时间里,盖钧镒考察访问了美国大豆产区12个州的大学。他发现美国大豆专家在到处收集中国大豆的种质资源,美国人用中国的大豆种质资源作进一步科研,然后再过来挣中国人的钱。看到这种状况,盖钧镒意识到中国的大豆种质资源是宝贵的财富。“而当时的中国作为大豆原产国竟然没有系统研究收集,那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研究中国自己的大豆种质资源。”盖钧镒说。

回国后,盖钧镒确定了以大豆遗传资源作为重点的大豆遗传改良研究方向。他安排学生去南方农村收集,寒暑假时,也请学生们帮忙收集大豆种子。上世纪80年代至今,盖钧镒的研究团队收集到大概25000种大豆种质资源,并建立大豆种质综合性状数据库,其规模仅次于中国国家种质库和美国农业部的大豆种子资源库,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三。

如今,他的科研团队收集大豆种质资源的脚步仍没停歇,因为在很远的西南山区,还有大批的传承几千年的大豆种质资源等待收集。在盖钧镒心中,收集中国原产地的大豆种质资源,就是在积累国家财富。

产业差距明显破解中国大豆高产优质的“密码”

虽然大豆育种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从全国层面来看,大豆还是要从国外进口。自1995年开始,作为大豆原产国,我国种植面积和单产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已从大豆净出口国沦为世界大豆最大进口国。

“我国大豆净进口量更是高达9542万吨,是国内产量的近6倍。”我国大豆产业的尴尬境地无时无刻不揪着盖钧镒的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大豆培育这个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做下去。”

“我国大豆单位面积产值较低,对农民来讲,种植大豆的收益远远比不上水稻等其他作物。”盖钧镒说,中国大豆要完全自给自足需另外播种4-5亿亩面积,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我国进口农产品关税极低,这对中国大豆产业影响很大,中国生产一吨大豆成本是3000元,而美国才2500元,不加关税,根本无法竞争。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豆基础科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研究来看,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它的血缘来自中国东北。中国东北的大豆到美国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已经培育出产量超过我国的品种。”盖钧镒表示,我国大豆研发的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豆是中国人蛋白质的主要营养来源,中国人喝豆浆就像美国人喝牛奶。”盖钧镒将高产作为我国大豆产业的突破口,除通过常规育种方法选育品种外,还探索通过选育高产理想株型来达到高产突破的目标,主持和参加育成南农88-31等20多个大豆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部分地区推广5000多万亩,大豆亩产提高10%。在他的团队努力下,南京农业大学被批准建立“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他还按照人体健康的需求,培育氨基酸组成均衡的新品种大豆,营养价值甚至高于牛奶。

“依靠科技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朝着发展绿色大豆经济前进,前途还是很光明的。”盖钧镒说,首先从政策上国家应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应问题;其次要把大豆列入粮食安全体系,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通过大豆加工业和食品工业拉动对国产优质大豆的需求。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不要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

“科技要跟产业紧密集合,对人才评价也应有不同的标准,不要用“论文”一把尺子量所有人,这会导致医生不会看病,农学家不会种地。”

盖钧镒举例说,部分管理人员崇尚记分制,发表多少篇论文就记多少分。作为大豆产业技术研究人员,常年工作在田间地头,培育出新的品种,但是不算分,最终落败于只写“论文”的人,结果没有人愿意为产业作贡献。盖钧镒建议,评价体系需进一步改革,评价农业科技从业人员,应当结合实际工作,写论文算分数,培育新品种的贡献也要算分数。

盖钧镒表示,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设在南京农业大学,团队要联合全国大豆科技人员共同努力,重点在选育突破性优良品种,研究发挥优良品种产量潜力的技术,不断提高我国大豆生产的能力。目前美国的大豆平均产量能够达到200公斤,而我国的平均产量只有125公斤,差距较大,我国大豆科学技术投入还处于劣势,还需奋起直追。

源自校报第909期

地址:中国南京卫岗1号    邮编:210095

E-mail:xiaoshiguan@njau.edu.cn

Copyright   © 2014 南京农业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55736号-3

浏览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