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秉文(1)-校史馆
人物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研究 > 人物故事 > 正文

邹秉文:中国“农科教”结合办学思想的创导者

作者:校办 袁家明 宣传部 赵烨烨 来源:校报 日期:2021-01-07 点击数:

编者按:2019年10月20日,南农即将迎来117周年校庆。今年正值农科教教育先贤邹秉文先生提出农科教结合办学思想100周年,本报特刊登此文,以餮读者。

邹秉文(1893-1985),江苏吴县人,植物病理学家,我国近代杰出的农业教育家、高等农业教育的奠基人。1912年秋,以清华留美官费生身份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农科;1916年归国,任金陵大学农林科植物病理学教授,次年转任南京高等师范农科教授兼主任。后历任上海商品检验局局长、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中华农学会理事长、联合国粮食农业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执行委员等职务。1947年辞去国民政府职务,后赴美;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关心下,冲破重重阻挠,自美国回归祖国,担任农业部和高教部顾问和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1985年6月11日,病逝于北京。

敢于创新的改革家———倡导农科教结合20世纪初,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方兴未艾,其知识传授尚以书本为主,理论与实践脱节。邹秉文创造性地将美国赠地学院教育理念引入并实现“农科教”相结合。1917年夏,邹秉文应时任南高师教务主任郭秉文邀请,担任首任农科主任。上任伊始,便与老校长江谦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有不同见解,其办学创新实践受阻。江谦认为,加授一些教育学课程,让高等师范学校农科学生的课程水平比甲种农校稍高一些就可以了。而邹秉文则强调将教学、科研和推广相结合的重要性。1919年,郭秉文任校长后,邹秉文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主张与郭秉文“通才与专才、人文与科学、师资与设备、国内与国际”四个平衡的理念是相辅相成的。因此,郭秉文成就了邹秉文,而邹秉文践行了郭秉文的教育观。

邹秉文认为,既然是农科大学,就要有农科大学的规模和水平,农业科学面很广,要分成若干系科,推进农科教相结合,为东南各省发展农业服务。教学方面,要求按中国农业需求,造就人才,为农民服务,或自行经营农场;科研方面,要求按中国农业存在问题,用科学方法,逐步予以改良和解决;推广方面,要求把专家发明的方法和实物,如良种、优良农具、高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和药剂等,逐步在全省和全国推广。他在《实施全国农业教育计划大纲和筹划经费办法》中进一步明确农科大学的4项任务,即“造就农业领袖人才及研究专家;研究解决农业上的困难问题;实行推广事业及成人的农业补习教育;提倡襄助改良中国农业及农村生活之组织。”

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延请良师、改革教学和推广农业有了成熟的理念、得到坚定支持后,邹秉文开始着手将他的想法一一落到实处。

他首先决定抓住聘请优秀教师这个重要环节,发挥高质量师资队伍在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推广中的主导作用。他认为科内必须分系,各系均需学有专长的教授。而教授除教课外,应从事实验研究,示范推广,并计划科内教授逐年增至8人。他先后聘请胡先骕、钱崇澍、张巨伯、孙恩麟、原颂周等一批名教授共27人,加上助教,教师队伍数逾百名,规模空前,实力雄厚。

邹秉文推出的教学改革也对实践作了硬性规定。教授每周的授课时数是按实际需要而定,并不作硬性规定,但授课之外必须要充实实验研究、取得成果、与有关方面联系、向农民推广。学生除学习必修课外,还要学习必选课和随意选课。在修业年限内,至少有两个暑假到指定地点从事农业实习,每次为8星期,每星期工作48小时。此外,他还大胆提出农科大学要举办成人教育,还要同农业行政机关、农业金融机关、农业合作机关等组织合作。

邹秉文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农业推广活动,不遗余力创办校内农场、林场、畜牧场等。先后在南京以及江苏、河南、湖北、河北四省,开办作物、水稻、蚕桑、园艺、棉花等九个试验场。在农科教结合办学思想指引下,学校陆续培养出金善宝、冯泽芳、周拾禄等许多专业人才。邹秉文精力充沛,声誉日增,与同校的文科主任杨杏佛、工科主任茅以升,被周恩来总理并誉为“东南三杰”。

救国救民的农学家———带动学商政三界共同发力邹秉文利用自身非凡的才干、特别强的事业心、能言善辩、广结善缘等优秀品质争取一系列办学资源,仅他自筹的经费就超过学校拨款的好几倍,确实难能可贵。他与上海面粉分会、华商纱厂联合会、上海银团到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等开展广泛合作。据不完全统计,他在11年内,共征得40万元以上,卓有成效。

此时他身兼数职,疲于奔命,但他卓有成效。也就在此时,他又萌生了一种新的想法:

吾国之农业,有待输入科学以改进之必要,无可讳言。但全国所有农业机关,均属有名无实,环顾在朝之军阀官僚,在野之土豪劣绅,亦无法与言改革农政及农业教育等事……于是他立志走入社会,另辟蹊径,从更高更广的方面,谋求发展。1929年邹秉文出任工商部上海商品检验局局长,改革检验,防止劣质商品输出,加强研究指导,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发展对外贸易,从洋人手中收回被他们操纵已久的商品检验权力。

他筹建集农科教紧密结合的中央农业实验所,该所于1931年在南京孝陵卫正式成立,是我国第一个中央级农业研究机构,邹秉文任筹委会首席委员。1943年,国民党政府派其任农业部驻美代表,并出席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筹委会,会上邹秉文当选副主席;1945年,FAO正式成立,邹秉文改任执行委员。在此期间,他在美国各地农村及农业科教机构考察、与有关各方探讨战后中国农业建设问题与措施。其中最足称道的是他主持联系与选派我国留美农科学员,总计4批共208人,为日后的新中国农业建设提供了骨干力量。

一代农学大师———奉献祖国惠后人1949年,美国对华禁运,国内棉花良种告急。上海军管会与棉业届和纺织界人士紧急磋商后,特准动用外汇,电请邹秉文大力支持。汇款于1950年元月到账,迫近棉花播种期,他又正患重感冒,电话征询各种子公司,均无存货。他急了,飞赴密西西比亲自向当地棉区华侨动员,晓以建设新中国的大义,终于聚少成多,在美3天内抢购到“岱字棉种”496吨,绕道阿根廷运至青岛,总算赶上播种期,促成当年棉花增产。1953年,因购运岱字棉种一事,被美移民局传讯,并扣留护照,1956年,护照发还,离美抵巴黎,遵周恩来总理嘱托,绕道苏联回归祖国。1994年,遵从邹秉文先生遗志,其子女及亲属将先生节俭所集的19.3万元人民币作为基金,在南京农业大学设立“邹秉文奖学金”,基金的收益部分用于颁发奖学金,每年奖励本科生12人,每人奖励2000元,已累计资助300人。

邹秉文不仅是我国杰出的植物病理学家,更是放眼整个农业科学建设事业、着手于中国农业教育的整体改革与促进的改革者和实干家。正如他曾在一篇自白中这样写道:

“余以一介书生,凭其个人所处地位,千方设法,就可能者作最大努力。此之蚊蚁负山,就蚊蚁言,所致力者实已尽其在我;而所成的,就吾国农业言,则实九牛一毛……”

纵观邹秉文的生平,他“尽其在我”之所言,实为全力以赴,鞠躬尽瘁。

(校办袁家明宣传部赵烨烨)部分资料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档案馆

源自校报第917期

地址:中国南京卫岗1号    邮编:210095

E-mail:xiaoshiguan@njau.edu.cn

Copyright   © 2014 南京农业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55736号-3

浏览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