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采(1907—1998),江苏南京人,著名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192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1935年自费留学美国,1937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与国内同行共同发起创立中国土壤学会,1958年参加并指导了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
黄瑞采从事科研工作60余年,先后出版和发表论著、论文100余篇(部),为我国土壤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他编写出版了《土壤学——土壤学基础及土类各论》;1982年,组织翻译出版了《土壤的本质与性状》;1986年,八十岁高龄的他合作出版了《土壤发生分类与资源评价》;1989年,在右眼完全失明的情况下,通过口授的方法,编写了《土壤微形态学》,这部专著为后人进行土壤微形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求真务实、刻苦钻研,取得了重大成就。黄瑞采对我国变性土和变性土型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变性土的基本类型及其主要性质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纠正了世界土壤图中关于中国变性土划分区域上的错误。他的研究成果在1982年获得了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黄瑞采教授在国内首次运用石英砂颗粒来推断木质土壤形成原因和测评土壤的年代,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黄瑞采教授一生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大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且在晚年还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他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以发展土壤科学事业为使命,在土壤地理、土壤发生分类、土壤微形态和农田生态特别在变性土等领域开展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源自校报第872期